网站首页组织机构→研究室简介
杂交大豆研究室简介
时间:2012年8月10日
   杂交大豆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13人。包括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5人。参与课题流动研究人员30余人,主要开展“三系”选育、杂交种选育、制种技术,昆虫传粉及杂种优势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 。
   2000年以来,杂交大豆课题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部转基因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吉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吉林省创新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总申请经费4062万元。

  杂交大豆研究室,1983年开始利用远缘杂交选育不育系,1993年获得第一个野生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995年实现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到目前,已育成适于东北、华北大豆主产区种植的优良不育系和保持系近200对,恢复系140份。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共配制杂交组合5302个,从2002年育成世界上首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起,已育成并审定不同熟期组的杂交大豆品种5个,获得比对照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组合55个。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不育系异交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筛选已经获得了一批高异交率的不育系,在内蒙古不放蜂的大田条件下,结荚率能够达到64%。同时,开展制种技术研究15 年,提出了“昆虫-环境-作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高效制种技术,应用此技术,利用苜蓿切叶蜂传粉网室内不育系结荚率超过70%,许多不育系达到90-100%。大田制种结实率达到60%,制种产量达到700-1000公斤/公顷。
   目前,吉林省农科院杂交大豆研究室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2000年以来,研究室在Crop Sencic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科学通报、大豆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篇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应用”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豆不育系研究199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豆杂交种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200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生产大豆杂交种的方法”2000、2001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中国、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