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所内新闻
转载:一生与“大豆”结缘(吉林日报)
时间:2012-11-21
 

一生与“大豆”结缘
——记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
吉林日报记者吴茗

 

图为孙寰在办公室里接受采访。吉林日报记者吴茗摄

10月16日,记者对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首席研究员孙寰进行了采访。虽然年逾七十,但这位“退而不休”的老科研依然精神矍铄、老而弥坚。说起杂交大豆的钻研工作,老人笑声爽朗,侃侃而谈。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斑斑痕迹,而这一生,他与“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研领域的“开拓者”

1939年,孙寰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1966年沈阳农学院研究生毕业,1968年被分配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79年,全国迎来“科学技术的春天”。当时,农业部把大豆研究中心设立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强大豆科研工作,院里成立了大豆研究所,孙寰被调到大豆研究所搞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1982年,孙寰在美国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在一年的进修中,他全面了解了世界大豆科学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1983年回国后,孙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省部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他首次发现了我国栽培大豆两个染色体倒位系,并对4个随体野生大豆进行了验证。同时,他与美国大豆细胞遗传学家帕尔莫进行合作研究。1985年,孙寰开始主管科研、育种工作。他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制定了作物育种策略,采取了“扩大育种规模、缩短育种周期,重视多点产量鉴定,加强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研究,面向种子市场,开展不同学科间的协作”措施。10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种在全省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打了育种翻身仗。

大豆杂交种研究最难的是制种,培育一个种子最少需要10年时间。2002年12月,孙寰和课题组成员们历经20个春夏秋冬研究的大豆杂交种,终于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审定,被命名为“杂交豆一号”,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20%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品种审定、可以商业化应用的大豆杂交种。孙寰培育的大豆杂交种及制种方法,申请了中国及国际专利,并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此项研究成果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在吉林诞生了。孙寰创造了大豆研究领域的5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的大豆杂交种;建立了第一个以“三系”为基础的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程序;开发出第一个利用昆虫传粉大量生产杂交种的高效制种方法;第一次在栽培大豆中发现两个染色体倒位系。还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吉林省高级专家等11项荣誉称号。

创新路上的“老楷模”

孙寰告诉记者,20年前,他在美国进修期间,目睹了当今和历史上的两个大豆王国在大豆产业上的巨大差距。美国靠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和加工技术起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说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跨越了中国几千年走过的道路,成为霸主。“大豆产业异军突起是美国农业的一大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全面的科技创新。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中国大豆生产最薄弱的一环是单产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单产,有可能缩短差距。”孙寰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就要突破创新。

缺少科研经费、立不上课题、研究瓶颈、屡现难题……在对大豆的科研过程中,孙寰奉献了毕生精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节假日、双休日不休息,每天工作到夜里10点。多年来,孙寰不仅搞科研,更注重人才培养,在大豆杂交利用研究领域也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骨干队伍,为我国大豆研究领域的科研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1997年,孙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转基因植物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1998年、2002年先后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和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199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授予全国农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授予吉林省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2005年被授予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谈到多年的研究体会时,孙寰表示,搞科学研究就要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是创新专业队,科教兴国重任在身。

退而不休的“大忙人”

这么多年与大豆“打交道”,在孙寰眼中,大豆既是他的“朋友”,也像他的“孩子”。由于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是他的培育成果,人们都亲切地尊称他为“大豆之父”。杂交大豆的选育成功,终于攻克了世界科技堡垒,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大豆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杂交大豆的推广应用,不仅推动大豆种业的发展,促进大豆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单产,也为我国大豆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其实孙寰2009年就到了退休年龄,由于他是这个项目的创建者,因而被单位延聘,2011年,孙寰又回聘为课题顾问。今年73岁的孙寰已经退休近两年了,但他并不满足当前的科研成果。孙寰说,尽管杂交大豆已经实现了研究领域的突破,但产业化才是他的梦想。目前,退下来的孙寰依然奔忙在科研第一线,为科研课题做顾问、帮学生指导科研。“现在一有时间我也会陪着老伴儿四处走走,欣赏一下各地的美景。”孙寰告诉记者,无论走到哪儿,心里都会惦念着他的那片“大豆”试验田。正如老人所说,景色虽美,但“大豆”情浓……

 

( 自吉林日报数字报: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2-10/19/content_59663.htm?div=0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